基层传真
【头版头条】从一棵“网红树”到一片“振兴林”
时间:2023-08-15 来源: 作者: 点击数:
  • 字体:[ ]
  •        今天是首个全国生态日,《浙江法治报》头版头条报道丽检故事。


          在松阳县竹源乡后畲村,有一棵已经死亡的古树。不知从何时起,这棵古树以其独特的造型,以及背景中的蓝天白云、层层叠叠的大山古村落,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树”。在引来游客争相打卡拍照的同时,这棵古树也引起了检察机关的关注,并由此生发出一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行动。


          8月15日首个全国生态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近这个古村落,探访一个生态修复基地,聆听一个绿色共富故事。


          后畲村是松阳县国家级传统村落,古村里有数不清的古树。2022年初,从“网红树”入手,松阳县检察院公益诉讼办案组到后畲村开展古树保护情况调研,发现村里还有一片原生态古树群,占地面积约1.7公顷,共生长着117株古树,有南方红豆杉、小叶青冈、马尾松、铁冬青、红楠等18个树种,平均树龄184年,其中一级、二级保护古树分别有4株、10株。


          然而,近年来后畲村古树群生存环境不断恶化,古树存在根系腐烂、树干损伤、长势衰弱、藤蔓攀附、植物寄生、倾斜倒伏风险增加甚至整株死亡等一系列生长问题。同时,水土流失、地表硬化、竹林侵入等也对古树群生长环境带来隐患。


          在详细调查的基础上,松阳县检察院向该县林业主管部门和属地乡政府制发了行政公益诉讼诉前检察建议,督促依法履行古树保护职责,对古树进行科学保育与复壮,科学开展古树群生态环境治理,提升古树景观质量。


          由此,后畲村古树群的保护引起了更广泛的关注。但古树保护是一项“技术活”,这么多的古树该如何保护?资金该从何处落实?如何实现对古树群的系统治理?


          “这些都是困扰我们的大难题。”松阳县检察院办案检察官林杰介绍,资金方面,检察院探索公益诉讼生态损害赔偿款的公益用途,将古树群保护项目纳入检察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金专项保障,在后畲村建立“振兴林”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技术方面,委托中国林科院的林业专业研究机构,对古树群里每一棵古树进行精准体检,包括鉴定树种、测定树龄、评估生长环境、排查生存隐患、建立古树档案等,并据此精准提出“一树一策”科学保护方案。


          经过近10个月的努力,今年3月,后畲村古树群生态修复示范基地项目启动。一方面,技术人员清理古树的树干枯枝、灭菌杀虫、修建围栏等,进行抢救修复;另一方面,清理毛竹、修建堤岸、建立消防水池等,提升古树群生长环境质量。
    保护好这些承载着文化传统、记载着历史变迁的“活化石”并非一时之功。松阳县检察院还牵头古树属地乡政府、县林业主管部门、县法院等形成四方协同机制,明确各单位具体职责,共同推进古树群保护工作,将“振兴林”打造为集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探索古树保护长效机制。

          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后畲村古树群得到了有效保护,古树重新焕发勃勃生机。近日,作为全省首个针对古树群进行保护的生态修复项目,后畲村“振兴林”生态修复示范基地正式落成。


          “生态修复示范基地的建设,不仅保护了古树群,也给我们古村落再添一块金字招牌。”后畲村党支部书记叶火法介绍说,以基地创建为契机,后畲村正加快生态价值转化,带动传统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记者手记】

          “振兴林”,一个寄托着美好愿望的名字。随着示范基地的挂牌,我们看到,在后畲村这个愿望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古树是绿色的国宝,是活着的文物,也是浙江绿水青山的重要组成部分。地处浙西南的松阳县,有“最后的江南秘境”之称,有百余处保留完整的传统村落。但这里,也曾是浙江省的欠发达地区。这些年来,从保护传统村落、保护老屋,到如今建立生态修复基地保护古树群,一项项保护绿水青山的扎实举措,正让这一个个名不见经传的古村,成了游客们向往的“世外桃源”,并最终转化为当地推进乡村振兴、实现老百姓共同富裕的金山银山。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集生态修复、系统治理、文化旅游于一体的古树保护方案,也为解决类似古树、古村等历史文化遗存的发展和保护问题,提供了有效示范。




    记 者:许 梅

    通讯员:叶文丹 盛伶萍  

    浙公网安备 33110202000675

    浙ICP备20023215号-1 版权所有:浙江省丽水市人民检察院
    技术支持: 百图软件 最佳浏览效果:浏览像素1280*768px以上 建议IE8.0以上